中国旅游景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中来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来股份(300393)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资料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光伏行业发展状况

公司所处行业为光伏行业。光伏是一种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将太阳光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发电系统,以其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利用以及成本优势等特点,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为应对能源危机、实现环境保护的共同选择。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光伏产品制造大国,我国光伏产业以硅为主线,形成了包括硅料、硅片、电池、辅材、组件、电站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1、全球主要光伏市场政策变化及整体情况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许多国家将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作为其碳中和路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或更新了光伏发展目标。此外,随着光伏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地缘经济政治格局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本土光伏产业作为其保障能源安全、提高全球产业竞争力、增加本国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1)美国:从支持创新到应用,全产业链条发展本土光伏;(2)欧盟:以增强能源安全为目标,提高光伏目标、加强供应链韧性;(3)印度:努力推动国内光伏产业发展;(4)其他国家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光伏产业发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信息,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持续保持旺盛,尽管面临产业链价格波动和欧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保守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305GW,我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20GW,至2030年仍将持续增量。

2、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光伏产业成就显著,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引领者,是我国少有的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安全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新兴产业。2023年以来,我国光伏制造端产业链供应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信息,2023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60%以上;光伏发电装机78.42GW,同比增长154%。

3、多元化需求下,光伏发电技术迭代速度加快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技术驱动型产业,持续提升电池发电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始终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过去几年,我国光伏行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90%以上的降本增效。近两年,随着p型PERC电池转换效率接近理论极限(24.5%),n型电池以其高转换效率、高双面率、低温度系数、弱光响应等优势逐步成为光伏电池路线的新选择。目前,TOPCon技术是继PERC技术之后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的技术。2022年被称为n型电池技术量产的“元年”,在这样的供需格局下,2022年TOPCon电池出货量接近20GW。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数据统计,2022年PERC电池市场占比下降至88%,n型电池合计占比达到约9.1%(其中n型TOPCon电池市场占比约8.3%、异质结电池市场占比约0.6%、XBC电池市场占比约0.2%)。在产业化规模不断加大、配套辅材供应稳定增长的背景下,n型电池市场份额仍将处于快速上升趋势,预计2023年将超过20%市场份额。

(二)公司主要业务

2023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深耕光伏行业,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开展的具体业务仍为光伏辅材、高效电池、高效组件、光伏应用相关业务,由光伏新材事业部、高效电池事业部、高效组件事业部、光伏应用事业部具体承接,同时筹划布局上游硅料项目。公司在“一主引领双轮驱动”总战略的指引下,各事业部既实行独立经营决策又互相联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主要产品及用途

1、光伏辅材

报告期内,公司光伏辅材产品主要为光伏背板。光伏背板是一种位于光伏组件背面的封装材料,在户外环境下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抵抗光、湿、热等环境因素对胶膜、电池片等材料的侵蚀,起耐候绝缘保护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双面涂覆型及一面涂覆一面复合结构系列背板产品,双面涂覆型背板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此外,公司于早期即布局匹配双面组件的透明背板,于2018年在业内首创透明背板产品,并于2021年发布“Hauberk”2.0透明背板/透明网格背板。根据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CPVT(国家光伏质检中心)银川户外实证基地的测试数据,对比双玻组件,使用透明背板的组件发电量增益1.29%,可有效降低度电成本。目前公司背板产品结构及类型可充分匹配市场对单/双面组件的封装需求,对组件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提供坚实保护。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逐渐深入,公司加大了对不含氟的环境友好型背板的研发,并于2023年5月发布了新产品陶瓷背板,陶瓷背板具有抗紫外、耐老化、高耐候、高硬度、更安全、长寿命等诸多优点,已获得由TV南德颁发的“陶瓷背板碳足迹证书”。

2、高效电池

报告期内,公司高效电池产品为n型TOPCon双面电池。光伏电池是通过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为光伏组件的核心部件,n型TOPCon是光伏电池技术路线的一种。公司于2016年启动n型电池产线的投资建设,实现了n-PERT电池的生产,后于2019年实现从n-PERT向n-TOPCon1.0的量产改造,并于2021年实现n-TOPCon2.0量产。2021年公司启动山西中来光能“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建设,分两期投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项目一期8GW中首批4GW项目产线已量产,一期剩余4GW正处于调试爬坡阶段,剩余二期8GW项目正在推进中。报告期内,公司高效电池主要用于继续加工形成高效组件。

3、高效组件

报告期内,公司高效组件产品为n型TOPCon组件。光伏组件由一系列光伏电池按照不同的列阵组成,是光伏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自组件业务开展以来,公司着力于下游渠道端的开拓,同时持续加大对组件的研发力度,以优质的产品、诚信的服务与国内外优质客户建立了较好的业务联系,并在全球市场建立起中来组件品牌JOLYWOOD和NIWA,下属多个系列产品。2023年上半年浙能电力(600023)控股公司以来,公司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加强。

4、光伏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光伏应用业务主要为分布式户用光伏EPC业务。EPC业务是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分布式项目进行市场开发、设计、采购、施工、建设和并网,以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发电为项目交付条件,并按照业主委托对建设后的电站进行运营维护。受益于公司早期对光伏应用业务的布局,公司建立了“一县一代”代理商模式,并通过自主研发上线了“SolarTown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贯穿光伏电站前期立项、中期施工管理、后期运维监控、电站运营等全过程,实现了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管理与集约化智能运维,有效提升了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报告期内,中来民生累计开发分布式光伏1.3GW,在EPC合作业务项下向上海源烨交付0.78GW光伏电站,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向上海源烨交付3GW电站。

(四)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技术研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设有光伏薄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电池、组件技术研发中心,采用集成产品开发(IPD)研发管理体系。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工作主要包括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导入五个阶段,流程明晰,建立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生产—市场开发及应用”于一体的研发流程,推进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工作高效开展,同时公司加强了与IMEC、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并积极推进相关合作。事业部会根据各自技术、产品、市场客户等差异在研发模式上进行相应的优化。

2、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为自主生产,同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委外加工组件等部分产品。报告期内常熟背板生产基地、泰州电池组件生产基地均设有独立的生产部门组织实施生产计划,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和对市场行情的预判提前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公司接到订单后组织评审,然后生产计划部根据每月订单情况,及时安排本月度的生产计划,保障客户所需产品的按时交货,同时报至物控部门,根据公司生产和销售情况适时调整产品的安全库存标准,有序排产。报告期内山西电池生产基地正在分期分批投建中。

3、采购模式

公司设立了独立的采购部门,负责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设备、耗材等物资采购。公司物控部根据客户的订单或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以及库存情况制定原辅材料采购计划并提交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负责具体采购。采购定价主要采取询价模式,并根据“适时议价、季度议价、年度议价”的原则动态调整采购价格。采购部结合公司营销与生产计划,编制部门的年、季、月度的工作目标与采购计划,并负责公司采购的相关方案拟定、检查、监督、控制与执行,同时针对不同的原材料类别进行物料管控,控制存货水平。

4、销售模式

背板、电池及组件销售模式主要包括直销和分销,具体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背板业务设有营销中心,分设市场部、销售部、海外销售部、终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高效电池及组件业务设有国内销售中心、海外销售中心、推广部、全球市场部,协调与分销商、客户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光伏应用业务主要以EPC模式开展分布式业务。

(五)公司市场地位

1、光伏辅材:公司专注光伏先进辅材研发制造,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背板制造商,具备全系列背板生产制造能力。根据行业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2022年公司背板出货量连续2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公司积极加快推进背板产能的扩充,报告期末具备年产2.5亿平方米背板产能。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背板产品累计发货约240GW,户外稳定运行超15年,终端客户零投诉,公司背板业务在背板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2、高效电池:公司全资子公司山西中来光能是山西省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正在投建“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其中一期8GW中首批4GW已经量产,一期剩余4GW正处于调试爬坡阶段,目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该项目产线投产。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n型TOPCon16BB主栅高效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可达25.5%,公司n型TOPCon电池量产技术水平以及电池转换效率在行业内处于前列。

3、高效组件:公司控股子公司泰州中来光电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高效n型TOPCon双面电池及组件研发并实现GW级量产的专业化企业,获得“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依托公司高效产品之品质、安全性能以及可为客户带来的价值优势,泰州中来光电n型高效产品自2016年以来累计出货量已超过8GW,获得全球范围内多家客户的认可,具备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4、光伏应用: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公司控股子公司中来民生专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家庭光伏电站的开发、设计、建设运维等业务,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全可靠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对经销商、终端用户友好的利益共享推广模式,在业内建立了较好的品牌口碑,储备了广泛的经销渠道,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来新能源致力于光伏+的业态创新和开发,通过光伏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合,努力打造成为集销售和运维于一体的优质EPC服务商。经过近几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与多家央企、国企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客户资源优势明显,是行业内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之一。

(六)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体营业收入576,115.64万元,同比增长24.22%;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光伏行业快速发展,我国作为光伏制造大国同时也是装机大国,对光伏产品及终端服务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同时,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稳步推进业务布局,扎实做好技术研发端、产品管理端、市场营销端、供应链端等各项工作,同时加快推进新产能的爬坡及释放,2023年上半年公司各项业务量较2022年上半年均有进一步提升。

(七)关键技术指标

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n型TOPCon高效电池及组件,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实现进一步优化。高效电池: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生产销售TOPCon2.0高效电池,TOPCon2.011BB主栅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可达24.8%,TOPCon2.016BB主栅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可达25.5%。此外,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2023年4月出具的校准证书显示,公司实验室研发的基于TOPCon3.0技术的182尺寸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26.7%。

高效组件:n型TOPCon高效组件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2.3%,首年衰减不超过1%,25年衰减不超过10.6%。公司n型TOPCon双面组件产品以其高功率、高可靠性、高双面率、低衰减、低温度系数等一系列优势,深得客户好评,产品遍布多个国家。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及量产转化优势

公司产业制造端始终坚持“技术为本”的理念,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企业前瞻性的布局规划,坚定走“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量产一代”的发展之路。报告期内,公司立足于自主研发,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同时通过与国内高等院校及IMEC等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新增授权专利35项,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53件,包含发明专利102件、实用新型专利151件(其中国外PCT专利14件)。

公司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量产转化,结合市场及公司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新产能的扩充。公司新建背板产能可实现全系列涂覆型产品的生产切换,能有效增加公司传统涂覆型背板以及透明背板的产能,对透明背板的规模化量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公司自成功验证TOPCon2.0量产工艺后,积极推进产能扩充,泰州“年产1.5GWn型单晶双面TOPCon太阳能电池项目”和山西“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一期首批4GW均已量产,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山西一期剩余4GW调试爬坡和二期8GW项目建设。报告期内,公司电池实验室转换效率达到26.7%,量产效率达到25.5%。

(二)业务渠道建设优势

经过十多年的户外应用实证,公司生产的光伏辅材背板凭借其高质量及稳定的产品性能,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积累了一批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目前,团队与全球前二十大组件厂商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比亚迪(002594)、天合、阿特斯、晶澳、通威、乐叶、晶科能源、协鑫集成(002506)、HYUNDAI、环睿等。此外,公司推出的透明网格背板系列产品,基于其产品性能、实证情况,进一步积累客户基础,截至目前,使用公司透明背板的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HYUNDAI、HANSOL、博达、连云港神舟新能源、厦门象屿(600057)新能源、天合、SMART、日托、PHILADELPHIASOLAR等。电池与背板同属组件材料之一,随着公司电池新产能的释放,公司也在有针对性、有策略地持续开拓电池客户,未来公司拟通过高效电池、优质背板为下游组件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渠道建设对于组件和终端光伏应用的发展亦非常重要。组件营销端,公司逐步建立了中国、中东、欧洲、亚太等区域的销售布局,公司在以JOLYWOOD品牌开拓大型电站市场的同时,以聚焦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的NIWA品牌积极开拓全球分销市场,同时审慎关注海外市场对于光伏行业的政策情况以及对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等。此外,公司进一步强化产品管理职能,产品管理机制常态化运转。光伏应用开拓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户用分布式业务已覆盖23个省、749个区县,拥有500多家核心代理商,管理和运维近17万座家庭新能源光伏电站,基于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精专的业务渠道,具备了强大的电站开发能力。在工商业分布式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探索适合公司的发展模式,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山西、广东、江苏、河南等地积极开拓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并与多家大型央企、国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拓展公司优势产品和系统的应用场景。

(三)产品质量管理优势

公司严控产品质量关,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化要求。在研发与设计方面,公司依托国家级光伏薄膜实验室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从产品初期研发、中期调整、后期成型并设计,严格执行公司内部的评审标准并积极争取外部认证。公司的多款背板、组件产品获得TUVRH认证、TUV南德认证、TUV北德认证、CQC绿色足迹评价、PCCC认证、EPD认证、韩国KS认证、英国MCS认证、印尼SNI认证、法国Certisolis碳足迹认证、德国DEKRA认证、印度BIS认证、日本JPEA认证、巴西INMETRO认证等国内外权威认证,进一步扩大质量认证的产品范围,产品质量壁垒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还与CPVT(国家光伏质检中心)、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达成战略合作,确保持续向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以及高可靠性的优质产品。在制造方面,公司运用ERP、WMS、MES系统,确保材料及产品的可追溯管理,不断完善EHS及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通过体系化运行推进提质降本,坚持推行绩效管理机制;同时,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对现场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走动管理,并在全面抓好整体质量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工序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大管理措施形成关键质量控制点,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厂质量验收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在销售的后期维护管理方面,公司有经验较为丰富的售后客服、技术支持、运维团队,并为产品提供相应的质保服务,其中背板产品已连续15年终端客户零投诉、组件产品由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服务且连续5年上榜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的第一梯队(Tier1)光伏组件制造商名录,这也证明了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同时也反映出公司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

(四)人才管理优势

面对光伏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光伏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人才。公司历来注重人才的培养,以“看能力、不唯资历”的用人态度选拔年轻干部。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员工人数的快速增加,2022年公司完成了经理级以上的人才盘点并于2023年上半年正式实施继任者培养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加大了关键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全面、系统地提升关键人才能力,持续发展关键人才,搭建有层次的人才梯队,同时公司不断完善价值贡献体系,本着“量入为出,多劳多得”的原则,薪酬政策与奖金分配方案逐步向高绩效高贡献的业务板块关键人才倾斜,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在关键人才的留存方面,公司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等,以明确的业绩考核及个人绩效考核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此举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员工也有望获得工资薪金以外的超额收益,进一步稳定公司核心人才队伍。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全球经济波动及贸易壁垒加剧的风险

2023年全球经济将延续2022年的放缓趋势,呈现温和衰退;全球通货膨胀率有望下降,但仍将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此情况下,各国更注重安全发展,经济循环模式从效率模式转为安全模式。在全球碳中和与能源独立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目前海外多国正在加快推进本土光伏产能的建设。随着国际竞争格局加剧,国外贸易壁垒升级和国外本土光伏产业扶持政策的深入,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光伏制造业造成冲击。

对此,公司将持续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分析全球光伏行业的市场动向,充分研究海外光伏政策,并持续强化公司风控管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适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调整营销策略、产品策略等方式,助力公司在业务扩大的同时降低业务运营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光伏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多家业内企业推出新产能扩充计划,光伏行业各环节的产品价格波动不止,部分企业已逐步布局一体化经营,此外不乏有资金实力的新进入者以及跨界投资者进入到光伏产业链部分环节。随着光伏产能的进一步扩充、技术迭代的快速推进、光伏企业一体化经营趋势的愈加明显,公司作为光伏企业中的一员将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对此,一方面公司将充分依托现有业务板块成熟装备、先进技术研发、制造工艺、渠道基础,加快推进背板、高效电池等扩产项目的建设投产,匹配公司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研发实力,持续推进降本工艺,保持自身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近年来因受光伏产业链扩产进度及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光伏产业链整体价格波动较大,原材料价格的短期或者异常波动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生产成本上升或者存货跌价等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盈利水平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将根据过往市场数据的分析对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及时进行研判,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采购策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经营业绩造成的影响,同时积极锁定优质材料厂家的产能供应,不断开发新的供应商,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从多维度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4、应收款项回收的风险

公司各板块业务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应收款项余额也有所增加,可能出现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情况,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将持续对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进行充分预估,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也将不断强化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应收账款跟踪机制,完善信用制度与合理的信用期限,有效控制坏账的发生。

5、公司项目投资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正在推进“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年产2.5亿平方米通用型(透明、白色、黑色等)光伏背板项目”,虽然投资项目都经过了审慎的内部研究论证,但仍可能因市场环境、行业技术等发生较大变化,或者审批层面障碍等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导致项目可能面临无法顺利推进、无法达到预期效益等风险。

对此,公司将持续跟进项目的具体进展,及时关注光伏行业市场、技术等情况,并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