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陈洋洋 通讯员 包春娜报道
(资料图片)
在济南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张敏芳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她创新意识浓厚,动手能力强,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精益求精。近年来,她带领课题课程团队屡获佳绩,分别斩获了山东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山东省和济南市优秀校本课程、中国物理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全国首届跨学科课程设计大赛优胜奖、济南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组一等奖等多项大奖,还参与编修民生工程书籍《物理知识图谱》,她的课堂还被评为中国古代物理特色课堂。
近日,她带领团队在课题研究领域继续开拓创新,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制“创新数字化摩擦力实验器”,并在山东省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暨实验教学创新研讨活动中进行公开课展示,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代科技成果与现代新型实验手段的融合创新。
济南外国语学校老师张敏芳
“青蓝工程”中成长
她从“小白”成为业务骨干
“踏上三尺讲台之初,我对职业规划比较茫然。幸运的是,学校对新教师进行及时帮扶,开展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张敏芳回忆,在“青蓝工程”中,刘建文老师成为她的师傅,不辞辛苦带着她不断备课、磨课,在专业上帮助她扎实成长。同时,周耀文主任、王吉星主任、苏小林老师、张建国老师等多位组内名师经常听课,对她的课堂进行指导。在诸位老师的帮助下,张敏芳很快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当有能力从容应对课堂之后,张敏芳更关注学生的学情学况,她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需求,积极反思,以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教育问题不断涌现。
在学校“青蓝工程”的大力培养下,张敏芳由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的“小白”,逐渐成长为省市级课题的负责人及课程研发的核心力量,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获得了质的提升。
主持省级课题
将古代“物理”用到教学中
2017年初,两位同学拿着物理教材发出疑问,“老师,中国古代的物理成就很少吗?课本几乎没有提及。”关于文化自信的问题引起了张敏芳的重视,也由此开启了她和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在研究之初,张敏芳和团队挖掘素材,编纂系列工具书,计划从出版书籍的角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编写书籍需要科学的编排与系统的规划,对研究初期的团队来说挑战太大。2019年至2020年,学校教科研中心及时提供理论指导与经费支持,引导团队将研究具体化、实践化,转化为在中学阶段可以操作实践的课题研究。2021年12月,在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和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在初中教学的应用研究”成功立项山东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22年,张敏芳和团队将课题研究进一步细化,实践领域由常规课堂教学拓展至学生实践活动课及学生活动作业。在学生实践活动课方面,团队针对山东地域特色,设计了融合跨学科、小初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游好客山东∙学大美物理”特色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顺利进行校本课程选课、授课,收获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该课程被评选为山东省和济南市优秀校本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张敏芳和团队获得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济南教育学会、济南物理学会和学校的全方位指导,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升。2021年至2022年,在济南市初中物理教研员王恩华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参与编修济南市民生工程书籍《物理知识图谱》物理学史部分,获得好评。
一堂精彩的省级公开课
在参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和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活动之后,张敏芳和团队倍受启发,希望将课题研究进行融合创新。近日,张敏芳在山东省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暨实验教学创新研讨活动中执教的省级公开课《摩擦力》,就是团队打磨的创新成果之一。
张敏芳执教省级公开课
张敏芳和团队总结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规律,提出“融合中国古代成就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备课过程中发挥该模式的优势。这节课中,张敏芳使用了自制“创新数字化摩擦力实验器”、自制滚珠轴承、改良毛刷等创新教具,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现代实验技术、多媒体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我国现代科技成就,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科技强国意识,获得与会领导老师们的好评。
短短45分钟的课堂,凝聚的是团队的力量。张敏芳说,在准备过程中,济南市初中物理教研员王恩华老师带领专家团队指导自己对课例进行精心打磨。苏小林老师、刘建文老师带领物理组教师帮助她多次集备、磨课。张敏芳进行多次校内公开研讨课,刘汉路书记、邵华主任、王吉星主任、周耀文主任等带领专家团队亲自进行指导,充分彰显了学校跨学科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
张敏芳和组内老师集体备课磨课
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旅程中,张敏芳和团队能够坚守初心、保持热爱、追求理想的秘诀是自己身处在温暖、团结的济外大家庭。在张敏芳和团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总是用温暖的话语加油鼓劲。她说,每一张奖状的背后都凝聚着济外大家庭的力量。
在这样的支持下,张敏芳和团队更加充满自信。“未来,我们会继续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用我们的点点微光,汇聚教育同仁的力量,树立学生的科学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学生思维的光芒!”张敏芳说。